情真意切唱初心——品讀方文德近作《八十問詩》有感

主頁 > 書序書評 >

情真意切唱初心——品讀方文德近作《八十問詩》有感


情真意切唱初心
——品讀方文德近作《八十問詩》有感
步九江
  接到方文德老師電話:囑我為他近作《八十問詩》寫篇序言,待我拿到文稿后,從頭至尾詳閱一遍,感覺墨海深奧,精湛難測!量己所能,難當此任。只好拜求對古典詩詞造詣頗深,熟諳文壇密碼、深知墨流淵源,能解字詞組合、善辨魔辭真偽,且不拿捏“師爺”身份,能夠做到有求必應的王質華先生為我分憂解愁,攬此“工程”了。為了不負方老師所望,談談對此書的讀后感,如有偏頗之處,自有“序言”遮風擋雨,也無大礙。深淺能諒,漏丑無妨。就算千萬讀者中的一孔之見吧,交卷了之,勉卻后憂。
  方老師老當益壯,詩心如初,年過八旬筆耕不輟,在第一部詩集問世之后,好評如潮,點贊不停,他“咬住甜實不撒嘴”,續攀更上一層樓,又集結了近三百首。分“時代篇”“人物篇”“家鄉篇”“言志篇”“抒情篇”“悼念篇”“旅游篇”等七個篇章展示出珍珠瑰寶。這些精短之作,是年積月累,歲月留痕。像閃爍的珍珠被一條愛憎分明,情感充沛的熾熱詩詞鏈條串聯在一起成為無價之寶的人生項鏈,佩戴在祖國的胸前,供人們盡情地欣賞、反復的品讀,從中吸收豐富的營養,強壯精神的筋骨,達到受益無限,收獲多多的目的。
  我認為“詩言志,文載道”是認真求實的創作者區別那些“無病呻吟”,只圖玩耍文字游戲的重要標志。方老師的作品是真正植根土壤、連接地氣、通脈歷史、誦頌現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體現出時代特色,標識出個人風格。以無產階級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底色,用詩人的眼光將外部世界攝入腦海,再經過藝術加工而奉獻出比花香,比蜜甜的精神強品。通讀他的詩作,貫串始終的是情真意切、愛憎分明、不忘初心、激情澎湃!對于所接觸過的人物,所到達的場景,所經歷的事件,所留存的記憶都能慷慨的表達,由衷的評述。用董存瑞的情感去表白:就是“愛人民愛在心坎上,恨敵人恨在骨子里”??芍^旗幟鮮明,毫不含糊。用時下最褒獎的語言去概括,就是閃爍著“滿滿的正能量”!引人入勝、蕩滌心腸、鼓脹神經、催奮前進!人們能從這“一以貫之”的筆墨中,觀察到作者的身影,透視出作者的心境、傾聽到時代的脈動、激越出粉絲的顫悸!優秀傳統文化的效應接踵而來,展示出亮麗的風景,美不勝收。
  詩集的第一部分,大都是歌唱黨、歌唱祖國、歌唱身邊所發生巨變的頌歌。除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對“內憂外患”某些現象的忌恨、憤慨、聲討、鞭笞以外,更多的是以飽含激情的筆墨,抒發出內心深處的感恩聲浪。首篇《頌歌獻給黨》就為全書的吟唱定下了總的基調。是啊,在那“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三座大山”把人們壓得透不過氣來,作者用兩個自問句“長夜何時明?金甌碎誰補?”,將歷史的答卷攤開,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盼到了“南湖北斗升”,接著“領袖毛主席,雄文立極明”。自此中國有了共產黨的領導,有了陽光普照的時空,有了改天換地的機遇,有了大展宏圖的夢想。為了這堅定的信念,作者用五言疾書,淋漓盡致的將近一個世紀以來,我黨不忘初心,前仆后繼主導乾坤執政為民的功績仰天而唱,震天撼地!最后的結論是“品讀興旺史,錘鐮旗永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事實證明,只有堅定不移地跟黨走,才能一步一層天。
  事物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的。你如果讀過白居易《觀刈麥》,再欣賞方老師的《詠新農村》,就會產生別種滋味在心頭的感覺。深刻體驗出“地獄”和“天堂”的不同,奴隸與神仙的質差。兩位作者同屬“食人間煙火”的知識分子,他們對于農民的感情可謂血脈相同,但一“觀”和一“詠”卻有天壤之別,前者直“觀”難“詠”,面對慘狀不忍再睹,愧疚無言,啞聲回府。后者滿目驚嘆,不“詠”怎奈?即使暫別現場,也戀戀不依留下了“目斷云中雁,還來訪天堂”的懸念和續筆。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要想改變農民的命運,談何容易!解放以后,我們就提出了“縮小三大差別的口號,而今終于靠近了目標”。“三農”問題,一直是黨中央十分關注的。曾連續多少年下發的“1”號文件,都是涉及農村的。白居易筆下那種“家田輸稅盡”的苦訴早被封存于史冊,現在不僅全面減免了農業稅,而且早已解決了十三億人的吃飯問題。正像方老師詩中所言那樣,農村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桃花園里可耕田”的疑慮與向往已經變成了鶯歌燕舞,鳥語花香的現實。作者置身這種詩情畫意的環境里,能不吟唱、能不歌詠嗎!
  《偉人英模篇》是詩集中的第二個章節,共收入四十首。其中有歌頌群體的,有歌頌具像的。涉及歷史的不同階段和社會的各個層面。我們常說在人生路上要學有目標,趕有方向,幾乎誰都有自己的崇拜者和追隨者。正是這些榜樣的力量鼓舞和鞭策著自己走正道,勇往直前。選擇什么樣的典型做樣板,體現出一個人的價值觀、榮辱觀,精神追求和言行效仿。正則立,歪則倒。前不久社會上曾一度出現過對歷史上公認的英雄人物董存瑞、邱少云、劉胡蘭進行歪曲和詆毀,引起人們高度的關注和警覺,在一陣口誅筆伐之后,國家通過立法的形式呼應民意,匡正視聽,舉國上下,拍手稱快!我想方老師對此也會堅決擁護,振臂高呼的!因為領袖是人民的救星,英雄是祖國的脊梁。他們受到崇敬、愛戴、尊重和禮贊,是順民心,合天意,無可非議,不容否定的。方老師是隆化縣人,對為解放隆化而英勇獻身的董存瑞自然是敬佩有加,長歌嫌短。僅收入這個集子里的就有六首之多,他認為“存瑞并無真睡去/傳薪播火壯新征”。這正是英雄永遠活在人民心中的一種精神寄托。詩集讓讀者更加快慰的是作者不僅高歌了全國著名戰斗英雄,同時也沒忘為隆化解放和人民幸福而光榮獻身的其他英烈和歷史功臣。如李榮順、羅平、寥寒飛、張九寬、英雄母親李老太和五子、劉榮勝、鄭家元等一大批讓隆化引為驕傲,名垂史冊的燦爛群星。
  觀眾打開電視機非常喜愛收看央視“國際頻道”熱播的一檔《鄉愁》節目。甚至其中的主題歌都能相互傳唱。這是因為家鄉給每個人的心靈烙印都是最深刻的。方老師也不例外,他在《家鄉山河篇》里潑灑的筆墨有六十九首。所占的比例最多。在詩人的眼光里,家鄉的每一處自然景點和人文景觀都是盡善盡美的。“醉人何用酒”,“公園盡是詩”。他《訪故人莊》時的感悟為“桃花杏雨香/尋味入山莊/犬守柴門喚/雞鴨引路忙”,這和著名詩人劉章“秋日尋詩去/山深石徑斜/獨行無向導/一路問黃花”。的經典詩句何其相似!真有異曲同工之妙!“要想富、先修路”這是老百姓的同感與共鳴,方老師對家鄉的《老路》的記憶是“轍跡兩條繩/彎彎草郁青。”而今天的老路早換新顏:“柏油途徑坦/越走越光明”。這正是村民們所想往的“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高速路,立交橋,四通八達,交織成網。再也不是“難于上青天”的攀爬,而是“高路入云端”的暢行。在隆化的東南方向,有一座“毛公山”。形狀酷似毛主席的仰臥之姿,觀者贊不絕口。詩人難掩激情,一首《歌頌毛公山》躍然紙上,“天公造化嶺一尊/碧草春花祭偉人/瑞氣祥云為素幔/天天旭日慶生辰。”寫得何等形象浪漫!讓人聯想到偉大領袖能夠安然、悠閑、舒坦、恬靜的安眠在百花簇擁的大自然之中,是因為現在國運昌盛、人民幸福,才使老人家夢寐以求,盡享初衷。瑞氣繚繞,詳云寄托。靜中陶醉,永久快活。方老師在登臨“紗帽翅山”后,觸景生情,先直白山形狀,“山如沙帽籠青煙/雨翼巍巍幾品官”,接著陡然升華“裝點四時還是瘦/襟懷若洗永清廉”,贊揚出“國興官瘦,風清氣正”的社情??梢娮髡邔τ?ldquo;反腐倡廉,打虎拍蠅”是積極支持,特別肯定的。隆化之美,美在山嶺河川,美在悠久歷史,美在燦爛文化,美在城鄉巨變。一首首五言長篇,一段段珠璣短句,錯落有致,互相輝映。印證出作者對于家鄉的名勝古跡,人文典故,了如指掌,如數家珍。使此書不僅有文學價值,也含史料價值,留存住真摯深愛,是給家鄉獻出的無價之寶。
  《托物言志篇》是又一大亮點。作者把無言的花草樹木、山泉小溪、古董文物、蜻蜓蜜蜂,變成能歌善舞、迷世傳情、魅力四射、陶冶情操的精靈,讓人喜不完、愛不夠、俊比美、丑愧對,百感交集,常思無窮。真的是舍不得、棄不去,物隨人意,人在物中。
  “記事抒情”是詩者常態。尤其當過教師的,更熟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觸類旁道、舉一反三”的邏輯和推理。對于經歷的世事,基本都能“就地起飛”,暢想無限。把自己的主觀意識,嫁接在另一物質上蓬勃出新的生命。使這一“社會科學”領域中創造性的發揮,得以升華達極致,為讀者啟迪出一個嶄新的“精神世界”。本來“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是生活中的必然。而映入詩人的眼球后就能轉化出“甘甜”和“美妙”的元素,再經過“濾選”和“提純”的“藝術加工”就成為人們樂享的上乘營養。在農村“剜野菜”是婦孺皆能的一種活動,而作者的體驗卻別有一番情趣“家鄉野菜鮮/賞曲小溪彈/壑谷收之趣/春光采一藍”。泉水叮咚,雖動聽悅耳,畢竟不如笛音琴響,可以演奏出樂曲。而“春光”也絕非“野菜”,一不能舌品,二不能嘴嚼。然而在詩人的想像和禪悟中,“小溪”能夠“彈”出“曲”來,筐籃能夠裝滿“春光”,這就是文字演變之功,匠心獨到之處。在后面的《迎春》中,將快要消融化盡的冰雪比喻為“滴殘乳”,將楊柳枝條吐出的新芽兒闡釋成“密碼揚”都是用擬人的高招,捕捉到了清新的詩意。
  對于逝去的親友,用詩詞歌賦進行悼念,是最文明的祭典。即能追思緬懷,又能功過定論。還免去了封建迷信的舊俗,杜絕了燒紙釀災的險患,情載理容,實該倡導。毛澤東主席在這方面早就做出了表率,“我失驕楊君失柳”的詩句感天動地,世代相傳,方老師對于永別的親友也是淚冷情熱,墨祭悲歌,隔世交談,親如鄰座。他在綜述完蔡文仲的人品功德之后寫道“遙憶去年詩共灑/悲歌白首少一人。”惜別難懷,遺憾無窮。他在《鷓鴣天·懷念貴華君》一詩的下半闋中再現了故人的音容笑貌“容楚楚/影亭亭/未酬壯志已停耕/竹林篤厚情傾訴/腸斷詩詞奠李兄”回想往事,喉嗚咽,心震顫,只能夢里再交談,淚代鉛字寫續篇。對于亡妻老伴的哀思,更是“雙眸閃閃浮身影,縷縷耳邊聽囑音。”握土貼心,痛狀難抑。“啼悲淚/祭亡魂/荒山枯樹斷腸墳/流光幾度悲白發/遺像拾來憶初婚”。這種喪偶之痛,頓足失聲,誰不動容,誰不同情!
  詩集的最后一部分是“省際旅游篇”。作者所到之處,均有詩為證。只有收獲多多而喜,沒有空手而歸之憾。雖然這些山河之美,古跡之真已被眾多文人墨客,千歌萬誦,留存歲月。但作者以自己的文化底蘊和觀察視角,仍能夠發現新燃點,溶入新詩意,牽引新思維、釋放新聲韻,讓讀者領悟到時代的氣息和美學的感染。如《參觀開封包公祠》一詩,就把歷史與現實聯系得十分緊密,疾呼“當今誰喊迷失路/包拯堪稱北斗星”。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的接力棒世代相傳,“龍圖不朽精神在/座右銘言在案頭”。再如《游葫蘆島興城有感》一詩,在用前四行美不勝收的景觀鋪墊之后,激情頓發,義正詞嚴的寫道“袁公文筆千軍掃/景仰忠貞赤子魂/滿漢和戎成一統/中華血脈是同根”索句直截了當的點出了民族團結,振興中華,共圓復興夢這一鮮明的主題。
  七個板塊,像七種顏色,“赤、橙、黃、綠、青、藍、紫”。流光溢彩,氣貫長虹。構成了讓人足以敬佩的風景線。
  拜讀此本《詩集》感覺方老師利用“賦、比、興”的手法,反映“真、善、美”的內容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他將所采集的生活原料,分發到形形色色的“詞牌之間”,按著平仄有序,韻腳適當,對仗嚴謹,措辭準確的需求,如同“彎刀難著瓢切菜”一般,恰如其分,嚴實合縫的扭對了各個“魔方”。使我們從中領略到了詩人的博大胸懷,豐富的知識,純樸的情感和不變的信條,不僅受到了政治教育、歷史教育、地理教育、文學教育,也學到了觀察事物,分析事物,剖析事物和掌握事物變化規律的一些技能和技巧,我相信這是一份留贈后人的法寶,它必將與時俱進,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作者系:承德市著名詩人,郭小川研究會法人代表、承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2018年5月13日         
?
av综合|国产精品免费视频观看拍拍|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综合网|国产三级在线精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