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平
前幾日,讀吳述東先生編著的《山水灤州》,內文中的《灤河之源究竟在哪里》說道:
關于灤河之源,自古至今大致有十種說法。一為水經說。此說源出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濡水》“濡水出御夷鎮東南,其水二源雙川,夾山西北流,出山合為一川。”二為歐陽說,歐陽修說:“灤水出炭山東北。”三為元史說?!对?河渠志》載:“灤水出金蓮川中。”四為乾隆說。清乾隆皇帝專有一篇《灤河濡水源考證》說:“灤河源出獨石口外,東北一百余里,巴延屯圖古爾山。山為興安正干,自張家口向東,至獨石口外為大山折為西北,過上都城入圍場之海喇堪,與興安大嶺相連屬。出泉處,較興安山梁尤為特出。山陽山陰,樹木茂密,與他山異。信為名山。山陽為民人居址,山陰皆察哈爾蒙古游牧地焉,四泉涌出,名都爾本諾爾,涓流曲折,伏而復見。”五為辭典說。民國二十年(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稱:“灤河,即古濡水,俗名上都河,源出察哈爾沽源縣馬尼圖嶺之北,東北流經多倫縣南,折而東南流,入熱河境,會小灤河,始名灤河。”六為辭源說。1988年版〈辭源〉稱灤河:“上源閃電河出豐寧縣,繞經內蒙古東南,經多倫縣北,折向東南流,始稱灤河。”七為辭海說。1999年版〈辭?!捣Q灤河:上源閃電河出豐寧縣繞經內蒙古自治區南緣多倫縣北,折向東南流,始稱灤河。中游穿流燕山山地。下游在樂亭,昌黎兩縣間入渤海。”八為地圖說。1978年版航測地圖認為灤河之源出自豐寧縣和赤城縣交界處的東猴頂山北麓。九為地方志說。1986年〈河北地方志〉載文稱:“灤河正源在河北豐寧滿族自治縣駱駝溝鄉孤石村東南部海拔二千二百零六米的小梁山南坡大古道溝。東西相距三百米有兩口大泉,似一對孿生姊妹。離泉二里之遙,即可聽到嘩嘩的水聲。”十為文化研究說。2006年《灤河文化研究》載文稱:“故而筆者認為,黑風河與上都河交匯后以下稱灤河一說更合適,即說灤河頭應在內蒙古多倫縣的白城子。”
吳述東先生本人傾向第九種說法。而本人卻覺得這十種說法其實指的都是一個地方,只是因為作者生存的年代不同,同一地方的名稱叫法不同,所以才導致了今人的一些誤解和偏頗。所幸的是一些實物雖歷經千年風雨滄桑還在那里,結合老祖宗留下的一些可貴文獻資料的佐證,再把相關的地理、歷史和實物結合起來,綜合分析,我們便不難使歷史真相得以還原。
下面就吳述東先生所列十種說法,我來闡述一下我的觀點。
一、關于水經說。我這里先說一下御夷鎮,據白光先生和著名遼代考古專家景愛先生實地遺址考察、咨詢和據有關文獻資料的多方查證,認定今沽源縣北部的大宏城就是北魏初期的御夷城。孝文帝時御夷鎮南遷至今赤城縣北面的貓峪,但仍稱原筑城郭為御夷城。沽源縣的大宏山距今豐寧縣的大灘村不到10公里。而豐寧滿族自治縣駱駝溝鄉孤石村東南部海拔2206米的小梁山南坡大古道溝水源,就在沽源大宏城的東南,也就是在御夷鎮東南。孤石村東南部海拔2206公尺的小梁山南坡上。東西相距300公尺有兩個大山泉,似一雙孿生姊妹,高泉二里遙即可聽到嘩嘩水聲。水流由南向北,經孤石、十號、駱駝溝、三扎拉、南圍子(南廟)、四扎拉、南窩鋪、前燕窩、后燕窩、扎拉營、北廟等村后,折而向西北流入張家口所屬的沽源縣。即是北魏酈道元所說的“濡水出御夷鎮東南,其水二源雙川,夾山西北流,出山合為一川。”
二、歐陽修說:“灤水出炭山東北。”據考證,炭山為豐寧滿族自治縣大灘鎮南的巴彥圖固爾山和東猴頂山。巴彥圖固爾山也稱小梁山。到實地看一下,你便不難看出“灤水出炭山東北。”
三、元史說?!对?河渠志》載:“灤水出金蓮川中。”豐寧滿族自治縣大灘,遼朝時叫“涼陘,陘頭”金朝時叫“金蓮川”。叫大灘是小日本侵略中國時,給改的名字?!督鹗贰?、《元史》記金蓮川是上都河店至桓州百里之區。“大灘”位于豐寧縣域西北,跨越豐寧、沽源二縣,總面積350平方公里。豐寧境內大灘鎮占據約210平方公里?!督鹗贰肪矶摹兜乩碇尽罚ㄉ希┰唬?ldquo;曷里滸東川更名金蓮川,金世宗完顏雍,見川內盛產金蓮花曰:“蓮者連也,取其金枝玉葉相連之義。”金蓮川之得名,是因為此地盛開艷麗的金蓮花。今天的灤河岸的大灘草原,每到夏季仍開有很多水金蓮花。蒙語稱為“扎拉塔拉”,意為“黃色的平野”。大灘草原的許多村莊都叫“扎拉”,比如扎拉營,二扎拉,三扎拉,四扎拉等。這些村莊的原身就是開滿黃花的地方。亦即“金蓮川”之意。據《口北三廳志》記載,梳妝樓位于遼之“涼陘”、金之“金蓮川”地區,遼景宗和蕭太后在此建有“涼殿”,遼帝、太后及大臣經常在此納涼避暑。俗稱蕭太后梳妝樓,蒙語“察漢格爾”,意為白色房子。而遼蕭太后的梳妝樓,至今完好,它就在大灘村西18公里的地方。
四、乾隆說。清乾隆皇帝專有一篇《灤河濡水源考證》說:“灤河源出獨石口外,東北一百余里,巴延屯圖古爾山。山為興安正干,自張家口向東,至獨石口外為大山折為西北,過上都城入圍場之海喇堪,與興安大嶺相連屬。出泉處,較興安山梁尤為特出。山陽山陰,樹木茂密,與他山異。信為名山。山陽為民人居址,山陰皆察哈爾蒙古游牧地焉,四泉涌出,名都爾本諾爾,涓流曲折,伏而復見。”而“獨石口外,東北一百余里,巴延屯圖古爾山”,按方位和里程上看,還是巴彥圖固爾山,就是豐寧縣大灘鎮駱駝溝鄉孤石村東南部海拔2206米的小梁山。
五、辭典說。民國二十年(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稱:“灤河,即古濡水,俗名上都河,源出察哈爾沽源縣馬尼圖嶺之北,東北流經多倫縣南,折而東南流,入熱河境,會小灤河,始名灤河。” 具有法定意義的《沽源縣地名資料匯編》指出“全縣有13條河流,主要河流閃電河是灤河上游,發源于豐寧縣,流經境內81公里,縱貫縣境東北部,流入內蒙古多倫縣,為唯一的外流河。”馬尼圖(蒙古語,意為經典和寺院)即今豐寧縣大灘鎮的北廟,南廟(今大灘鎮的南圍子村)。北廟、南廟、山神廟、沙梁廟、西廟這些廟宇都在閃電河流經范圍內,都在現今大灘鎮的轄區內?!?/p>
六、辭源說。閃電河,位于豐寧縣大灘鎮西南部,為灤河上源。古稱濡源。元代,因河流經上都南,名曰上都河。明清以來,諧謂之商都河,山丹河。后因河流彎曲,狀如閃電,取名閃電河。吐里根河匯入后,改稱灤河。該河源于豐寧大灘鎮孤石村東南部小梁山南鹿,河流由南向北,經孤石、十號、駱駝溝、三扎拉、南圍子(南廟)、四扎拉、南窩鋪、前燕窩、后燕窩、扎拉營、北廟等村后,折而向西北流入沽源縣,再經沽源縣流入內蒙古,又經內蒙古的多倫轉東南走向流回豐寧縣的外溝門鄉,經四岔口、蘇家店二鄉后出豐寧縣境,流入隆化縣,最后拐彎抹角注入渤海。閃電河在豐寧縣域內全長43公里,流域面積2104.9平方公里。灤河在豐寧縣全長104公里,流域面積3112平方公里。閃電河是灤河上游,亦即灤河源頭。也就是《辭源》說“上源閃電河出豐寧縣,繞經內蒙古東南,經多倫縣北,折向東南流,始稱灤河。”
七、為辭海說。1999年版〈辭?!捣Q灤河:上源閃電河出豐寧縣繞經內蒙古自治區南緣多倫縣北,折向東南流,始稱灤河。中游穿流燕山山地。下游在樂亭,昌黎兩縣間入渤海。”八、為地圖說。1978年版航測地圖認為灤河之源出自豐寧縣和赤城縣交界處的東猴頂山北麓。七八種說法,上面已做說明,這里不再贅述。
九、為地方志說。1986年〈河北地方志〉載文稱:“灤河正源在河北豐寧滿族自治縣駱駝溝鄉孤石村東南部海拔二千二百零六米的小梁山南坡大古道溝。東西相距三百米有兩口大泉,似一對孿生姊妹。離泉二里之遙,即可聽到嘩嘩的水聲。”此說正好與一水經說相符合。
河源,通常是指由幾股川流匯集而成的水域區,灤河源也是這樣。上世紀80年代,曾有專業人員從大灘的北廟逆水而查河源區,查實這里有九條常年河流。較長且水大的有五條。元山子水22.3公里、小北溝水24.35公里、二道河子水32公里、南圍子大營子(南廟)水33.75公里、大古道溝水43.75公里。孤石牧場羊點附近有三股水:界牌梁下水;小古道溝水;大古道溝水。這些水都是灤河上源。如果按“河源最長”“河源水最大”算正源的話,大古道溝水源是正源;如果按“歷史稱謂”定正源”,也應該是大古道溝這里,因當地居民都說“閃電河頭在大古道溝腦”。
大古道溝水發源于河北省豐寧縣駱駝溝鄉(現已并入大灘鎮)孤石村東南部海拔2206公尺的小梁山南坡上。東西相距300公尺有兩個大山泉,似一雙孿生姊妹,高泉二里遙即可聽到嘩嘩水聲。二泉水公行500公尺后,沿途又有幾股小泉水流入,形成常年河流,河流大約行5公里至羊點南側,界牌梁下水與小古道溝水匯入,水勢變大,開始冠名“閃電河”。
綜上所述,灤河發源于豐寧縣大灘鎮孤石村小梁山南坡的大古道溝。灤河上源,也就是閃電河。灤河源,指豐寧縣大灘小梁山河源至多倫縣大河口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