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長喜護圍
選自:朱彥華編著《河北滿族蒙古族民間故事》
承德北面百余里的地方,就是清代著名的木蘭圍場。這可是個好地方。漫山遍嶺的大森林,里面跑著五色梅花鹿,憨傻的狍子,成群的黃羊,老虎、豹子、熊,野豬有時也出來湊趣。到了夏天,滿灘滿灘的金蓮花,開的耀人眼目。草灘里還有無數水泉子,泉水叮咚叮咚的響,招惹得百鳥起舞歌唱。有一年,康熙皇帝率領滿蒙八旗兵北上巡視來到這里,立刻相中了這個天然的行圍習武的練兵場,就在這里設了圍,并以木樁為界,派下滿蒙八旗兵護圍。從那以后,這里就成了皇室的禁區??滴趸实勖磕甓悸暑I皇子和滿蒙王公貴族到這里行圍習武。直至乾隆、嘉慶年間,都是每年或隔年就來狩獵。
自嘉慶帝以后,朝廷日益衰敗,皇帝們也不來圍場了,只派了幾個皇官看守。到了光緒年間,當地的一些大戶地主對這塊土地起了貪心,想改林造地,歸為己有。但想歸想,還不能下手,朝廷雖然沒有過問,熱河都統這個地方官卻不能通過,得讓他同意開圍才行。剛巧,他們打聽到新撥來了個洋人德神父和熱河都統來往密切,立刻湊了些銀錢送了過去,他們的目的也得對洋人說清楚。這個洋人是個見錢眼開的財迷,對這事十分熱心,立刻到熱河都統處去串通。不幾日,都統的公文就下來了。公文上寫著有關木蘭圍場的開圍事宜:由木蘭圍場總管衙門出一人,圍場廳出一人,連同神父,三方到清泉議商。這一天,三方代表先后來到清泉。德神父來得最早,他貪心人家的錢,就得給人家辦事,他派人燒好水,備下筆墨,只等兩方代表一到,簽字書劃個押就妥了。圍場廳來了個李大人。木蘭圍場總管衙門來了一個人叫包長喜。這個人是本地人,人們不大清楚他在衙門里當的什么官,只知道他生性耿直,處事公道,老百姓背后都稱他包大人。
三個人見面互相寒暄了幾句。還沒等德神父開口,李大人先把包長喜叫到了一邊,悄悄地對他說:“這回咱倆要發財了,咱們只要簽上一個字,每人就得銀子兩千五百兩。”大戶地主要開圍的風也刮到包長喜的耳朵里,他這次來,心里早就打好主意。聽了李大人的話,他不動聲色地問:“這錢算干啥的?”李大人忙說:“這是給咱的謝禮。”
“字怎么簽呢?”
“你就簽:紅樁以里,印模以外,大小溝岔不得礙圍,再一蓋印就妥了。”
包長喜冷冷一笑說:“這個謝禮我不能要!我祖祖輩輩生在這兒,長在這兒。這里的老百姓也要吃這里的山,喝這里的水,就是兩萬五千兩我也不會出賣木蘭圍場。”說完,袖子一甩,轉身回到清泉。
德神父正在那里等得著急,見他們二人來了,心想,準是妥了,忙笑臉相迎。包長喜接過簽字書,取過筆墨揮筆寫下:“山環水抱,錦繡圍場”八個大字。寫完,一轉身走了。李大人和德神父呆若木雞,也只好灰溜溜地回去了。就這樣,光緒十年,木蘭圍場的圍沒開成。當地老百姓無不感激包長喜。直到如今,到處還傳頌著包長喜護圍的故事。
講述者:包洪達 滿族 記錄整理者:朱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