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士郭仲傳奇
選自:朱彥華編著《河北滿族蒙古族民間故事》
在燕山東麓的龍山縣,有個依山傍水的小村,村東南方有一片墳地,其中有座巨墳,人稱“太君冢”,冢前豎有一塊大理石墓碑,上刻一行楷字:大清顯祖郭府太君之位。那么,這位墓主人是何許人,為何號稱“大清顯祖”呢?
話說清乾隆皇帝登基,四海昌平,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正所謂“國有乾隆,國運昌隆”。乾隆是位大有作為的君主,為使江山穩固,長治久安,他曾多次微服私訪,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都留下過他的足跡。在游歷中他發現錦繡江山雖好,但龍脈頗多,這令他非常憂慮,深恐若干年后群龍出世,威脅他的江山社稷。于是,他每發現一處龍脈,就想方設法把他毀掉,所以民間至今仍有“挑龍脈”的傳說。
一年,他從承德離宮出發,過寬城一直往南,準備到遷安、撫寧、盧龍、秦皇島一帶走訪。在途經龍山西部的時候,發現有座高大的山峰,名叫小西天,其中有一條自山峰分流而下延綿起伏的長梁,像條巨龍在躍躍欲飛。乾隆是位天文地理、陰陽八卦無一不通的皇帝,他認為此梁龍氣盛大,若不將它破壞,日后就會有真龍出世。于是他命人在龍頭上修了一座磚廟,壓住龍頭,又在龍頸上挖了一道深溝,將龍脈挑斷,這才松了一口氣。
在這條龍脈的腹部有塊風水寶地,居住許多人家。一次,老百姓在這里挖土施工時挖出了一盤石槽碾子,后來人們便把石碾子上面叫上草(槽)碾,下面叫下草(槽)碾。上下草(槽)碾共有百戶人家,多以郭姓為主,據說是郭子儀(唐)的后代。自郭氏先祖落擔于此,便以農耕、狩獵或經商為業。
可是,到了乾隆的孫子道光登基,磚廟突然無故倒塌,老百姓說這是真龍出世的征兆。就在這一年,郭家喜添一子,這小子一出生個頭超大,虎頭虎腦的,相貌不凡,算命的說他是帝王之相。因他排行老二,所以父母給取名郭仲,后來又名郭太君。
郭仲十歲的時候,就出脫得膀大腰圓的,像個大人。據說他特別能吃,一頓能吃二十個饅頭,五碗米飯。十七時,為了生計父親便讓他趕牲口,在口里口外做馱運趕腳的活。就養了一頭大青騾子,烏黑锃亮,而且,性格剛烈,無人敢碰,陌生人只要一碰,別說被它踢上一腳,就是它吼一聲,就能把人嚇個半死??墒窃诠偈掷?,卻如一只溫順的小羊羔,讓它怎樣它就怎樣。當初為了馴服這頭烈畜,郭仲吃飽喝足后,經常在離家不遠的一個山頭上和大青騾子摔跤。有一回,他和大青騾子在山頭上摔了三天三夜,山頭上塵土飛揚、人喊馬嘶,大青騾子被郭仲一遍遍的摔倒,直到不能站起,從此,大青騾在郭仲手里服服帖帖的。
郭仲力大,在當地是出了名的,有人說他身高丈二,頓餐斗米,還有人說他力舉千斤,魯智深在世。郭仲家大門口有個打谷場,場上有個千余斤的大碌碡。一天,郭仲突然發現場上的大碌碡不見了,仔細一看原來被人放在了場外的大梨樹椏上了。郭仲心想是誰干的呢?莫非是在和我較勁。第二天,郭仲家里忽然來了一位身背荊條的毛頭小伙子,見了郭仲就連忙跪下說:“晚輩有眼無珠,不知天多高地多厚,竟敢冒犯大爺的天威,請大爺多多恕罪。”原來,那天夜里郭仲偷偷的爬上大梨樹,將碌碡又往上舉了一層樹椏巴。
一日,郭仲趕著大青騾子去給一販糧的財主送貨,財主聽說郭仲是個大力士,有點不信,就和他打賭說:“只要你把五麻袋玉米給搬起來,就把五麻袋玉米白送你。”郭仲見那地上的麻袋每袋足有二百斤,加起來能有上千斤。只見他一憋氣一哈腰,將兩袋玉米輕松放在背上,然后用胳膊又將兩袋一邊一袋夾在腋下??墒堑谖宕旁谀??圍觀的人都為他捏把汗。財主也以為自己賭贏了。沒想到郭仲腰一貓、嘴一張,硬是用嘴叼了起來,眾人看得目瞪口呆,連連拍手叫好。郭仲放下麻袋后問財主:“你說的話算數不算數?”財主心里雖然有些后悔,但見郭仲如此神力,哪敢說個“不”字,連連點頭說:“算數、算數……”
這天,郭仲正趕著騾子往家走,行至半路,忽見一位身背黃布包裹的老頭,氣喘吁吁的跑到郭仲跟前說:“好漢,快請救命,后面的人想要殺我。”郭仲素有行俠仗義之心,路見不平,豈能視而不見,于是連忙對老頭說:“快騎上我的騾子先躲起來,看我怎么收拾他們。”然后把老頭扶上騾子,用手一拍騾子屁股,大青騾子似懂人意,一溜煙地跑進了前面的一片樹林里。這時,一幫強盜追到郭仲的跟前,見郭仲放走了他們追趕的人,便氣勢洶洶的向郭仲打來。恰巧他們所處的位置是個木器廠,路旁堆放很多木材,只見郭仲一彎腰,將一根三丈長一摟粗的木頭攔腰抱起,如虎蹚羊群一般向那伙強盜猛砸過去。強盜見此人如此神力,以為是神兵天將,嚇得抱頭鼠竄,四散逃命。
趕跑了強盜,郭仲一打口哨,大青騾子便馱著那個老頭從樹林里跑了出來。只見那個老頭跳下騾子對郭仲抱拳言道:“多謝好漢救命之恩。”郭仲也還禮道:“路見不平,理當相助,區區小事,何足掛齒。”
老頭說:“剛才我觀恩公力大無窮,如同神從天降,真是天助我也。今日若非恩公舍命相救,恐怕我命休矣,救命之恩,自當涌泉相報,恩公如若不嫌棄,愿和恩公義結金蘭,不知恩公意下如何?”郭仲見那人談吐文雅,彬彬有禮,像個有良心的人。于是便和他就地捧土為爐插草為香,結為“金蘭之好”。臨別時那人從包里拿出一塊金牌說:“留個紀念吧,日后若有難處,就拿它到京城最高的門樓里找我。”郭仲隨口應允收下了。
其實那位被郭仲搭救的老頭就是大清道光皇帝旻寧。因秉承先祖遺風,到民間微服私訪,路遇反清復明白蓮教的追殺,才被郭仲相救。道光回到宮中,對他那位拜把兄弟念念不忘。一日清晨,一位老太監侍奉皇帝更衣,順便問道:“圣上前日到民間體察民情,一路可曾安順?”
皇上說:“一言難盡,有驚無險那。”于是把在路上遇險被神人相救的事敘說了一遍。并說:“救駕之恩乃為大功,要把恩公接進京來,給他蓋房子、封官做,讓他享受榮華富貴,老太監以為如何?”
老太監說:“但不知此人家住何處?”
皇上說:“聽他說家住龍山縣下草碾。”
老太監一聽下草碾,不禁大吃一驚,忙對道光說:“圣上萬萬不可,若將此人接進宮來,恐怕兇多吉少,后患無窮。”
道光說:“何出此言?”
老太監說:“老奴當年曾和先帝去過那個地方,有個小西天的山脈,先帝見那里的風水有帝王之氣,于是就把那里的龍脈給毀了。如今此人,雖有救駕之功,畢竟是那的龍脈孕育而生,身帶龍氣,若將他接進宮來,恐怕與皇上相克,故勸皇上切莫召見此人。”
道光聽了老太監的話,不盡倒吸了一口涼氣,覺得老太監的話很有道理。但是救命之恩不報,豈不成了忘恩負義之人,于是忙問老太監:“這便如何是好?”老太監在皇上耳邊耳語了幾句,道光說:“為了江山社稷,也只好如此了。”
且說郭仲回到家后,把自己和別人打賭以及在路上救人的事和家人說了,家人問他:“你救的那人家住在哪里,姓字名誰?”郭仲說:“他說他住在北京城最高的門樓里。”“北京城最高的門樓,那不是皇宮嗎,八成你救的是皇上吧,哎呀,咱家的祖墳冒青煙了,你這可交好運了,你郭仲有救駕之功,而且還和皇上拜把子,你就等著皇上派八抬大轎來接你吧,到京城當大官享受榮華富貴吧,哈哈……”家里的說說笑笑的,好像沒把郭仲的話當真格的。
一日,郭仲家突然來了一群官兵,為首的人一頭白發沒根胡須,說話有點娘娘腔,此人正是宮中的老太監。老太監一進大門就喊:“這是郭仲的家嗎?”郭仲此時正在給大青騾子喂草,聽見有人喊他便搭腔:“是郭仲的家。”老太監一看見郭仲的身量,便問道:“你就是郭仲吧,前幾天你是不是在某某地救過一個老頭呀?”郭仲說:“是呀,我是救過一個老頭,你們是他的人吧?”郭仲以為自己救了皇上,皇上派他們來接自己的。
誰知老太監把臉一沉說:“郭仲你可知罪!”
郭仲一愣連忙答道:“草民不知。”
老太監說:“實話告訴你吧,你救的那個老頭是皇上捉拿的要犯,你放走了他,是要殺頭的,請你馬上跟咱家走,皇上要拿你問罪。”
郭仲說:“且慢,不對呀,他還給我一塊金牌呢,還說我若有事要到京城最高的門樓里找他呢,難道他不是……”說著,郭仲從懷里掏出那塊金牌遞給老太監。老太監連看都不看將金牌往地上一摔說:“這是假的,不要啰嗦,趕快跟咱家走,要是反抗那就滿門抄斬!”老太監的話如晴天霹靂,郭仲頓覺頭暈目眩,他萬沒想到自己救的人竟是皇上的要犯,好心救人卻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不但自己小命難保,而且還要連累整個家族。想到此,郭仲對老太監說:“容我進屋拿件衣服。”
老太監說:“行,快點!”
郭仲于是進了屋。老太監在外等了一會兒,不見郭仲出來,進屋一看,只見郭仲吊在房梁上自盡了。面對郭仲的尸體老太監心里說道:“郭仲呀郭仲,這都怪你命不好,誰讓你救得是皇上,誰讓你是小西天龍脈所生呀。”
老太監見郭仲已死,心里的石頭落了地,便丟下一朵白花帶領官兵揚長而去。
郭仲死后,家人給他辦理喪事,家族人無不為他悲傷。畢竟郭仲在村里是位很有名望的人,而且,他也是為使家族不受牽連而那樣做的。于是,族長提出要厚葬郭仲并對遺體祭拜三天??晒偃耸撬懒?,但眼睛始終睜得圓圓的,就是不肯合眼,讓人看了非??謶?。有人找了巫師,巫師說:“此人有天大的冤屈,要讓他合眼,得有人為他昭雪平冤。”
這天是祭拜郭仲的第三天,村里又來了一隊人馬,中間有一輛超大的馬車,車上還安著一把黃色的大傘,車上的人很是威風不同常人,也說是皇上派來的欽差,來接郭仲去京城做官的,說他有救駕之功。族長說:“不是說郭仲救得是欽犯嗎,前兩天來一幫人說的,活活把他逼死了,今個又說來接他做官,這,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這位欽差說:“難道在我們之前有人來過?”族長說:“是呀,前兩天來了一幫官家人,為首的也自稱是欽差,說他救了朝廷的欽犯,要拿他問罪的。郭仲哪經過這樣的場面呀,就懸梁自盡了,那人在臨走時還丟下一朵白花呢。”這位欽差驚訝地說:“你說什么白花?甭說了,那肯定是白蓮教的人干的,這都怪我們來晚一步呀。”
族長說:“是呀,現在郭仲還不肯合眼呢。”
欽差說:“那你帶我快去看看吧。”
于是,族長帶著這位欽差來到郭仲的靈前,親手掀開郭仲的面紗,果見郭仲圓睜二目。他看著看著,便潸然淚下,悲痛的念叨著:“郭仲呀郭仲,你對皇上有救駕之功,特派我來接你進京的,想不到你竟被白蓮教的人所害,含冤而死,真是痛哉、惜哉!今天我就為你昭雪平冤,你在九泉之下好好的安息吧!”
這時,突然有人喊道:“合眼了,合眼了。”大家一看,果見郭仲不知何時閉上了雙眼,臉上似乎還掛著笑意,眾人皆感驚奇。
這位欽差又對大家說:“這次來本想接郭仲到京城去做官著,沒想到會是這樣,也沒帶來什么,要么這樣,我題字留念吧。”族長聽了就派人取來筆墨,這位欽差便揮毫寫下“大清顯祖”四個字,然后又蓋上了印章,又向郭仲深鞠一躬,灑淚而別……
官差們走后,眾人們端詳著那字和那印章,突然有人念出印章上是“道光玉璽”。人們恍然大悟,原來那個欽差就是皇上。
后來,又來過一撥官兵,送來了一塊石碑豎在郭仲的墳前。
記錄整理者:趙連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