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袍在身
何申
作家朋友在海南有房子,多次邀我去那兒過冬,我從未去過。我喜歡北方的冬天,喜歡冬裝在身的造形與感覺。
插隊時,村里上歲數的老人身著舊棉袍,鼓囊囊一群聚在墻根兒曬老爺兒〔陽光〕抽旱煙,磨叨口糧指標低。駐村貧宣隊開憶苦思甜會,隊長大舌頭喊:社員同志們雞〔知〕足吧,在比斗〔舊〕社會還斗社會的時候,幾〔只〕有孔老餓〔二〕秦始皇,才穿得起這老厚的年〔棉〕袍。我嘴欠說:報告隊長,那時棉花還沒傳進中國。隊長說:胡唚!年花年花,打有過年就有年花,外國人過年嗎?
我心想反正他也不知道,說我背給你聽:棉花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宋朝以前,中國只有用蠶絲紡的絲綿和充填枕褥的木棉,沒有可以織布的棉花。所以,那時只有帶絲旁的‘綿’字,而沒有帶木旁的‘棉’字……
隊長說不過我,大怒,舉拳高呼:打倒說年花是外來的吃〔知〕青!社員們猝不提防緊忙跟著舉拳:打倒年花……吃青!
后來有一段我的外號就叫“年花吃青”。
其實我還真不是有意和他過不去,地理老師上課講過,棉花確從外國傳來——宋末元初,關陜閩廣首獲〔棉花〕其利,蓋此物出于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陜通西域也。從字意上看,綿即絲綿,沒有棉花時,為御寒,衣內里鋪絲綿的叫“襺”,音“簡” ,即絲綿衣服,這是富人的冬裝;而一般人穿的則是內鋪麻絲或舊絲綿的,稱之為“袍”。再往前,沒絲棉時穿什么?也有記載:富人“衣輕裘”,即狐、貂等毛皮。貧人冬則著“羊裘”,即羊皮祆。說來得感謝朱元璋,是他用強制方法,使棉花種植在全國推廣開來。這應與他年少困苦寒冬挨凍有關,縱然自已身為皇帝重襺衣裘易得,但想想百姓披裹羊皮,終是不如棉袍在身。
棉袍在身,平民福音。在我記憶中,父親冬季先著黑布棉袍,扎腰帶,側開懷,每每從懷里掏出個燒餅,還熱呼,我就高興地蹦起來。后來他改大黑棉祅了,以方便蹬自行車上下班,懷里裝不了燒餅了。1966年我家日子艱難,有天母親拿出卷皮筒子,說你爸有病,你去當了吧。國難出大將,家困出闖子,我二話沒說夾著就奔委托店。店里人多說你小孩擠嘛?我說擠嘛?當東西!老店長問你當嘛,我把皮筒往高柜臺上一放,打開來,他臉色就變:那是張雪白的絨毛不長不短的羊羔皮,細軟柔美,賞心悅目,由不得脫口而出:正宗口外麥穗!眾人議論——這是嘛時候,一個十多歲的孩了敢一人出來當皮貨,膽子也太大了……老店長忙擺手又瞅瞅窗外問:大人呢?答:出不來。他嘆口氣說:六十,賣不?賣!錢到手,他又說:快回家哪都別去。就這六十元,讓我家挺過了一段艱難時期。后來我才明白,“麥穗”是羔皮中的極品,一般輕易不出手。即便平民偶有之,也不敢享用于身。只求一棉袍,求一安穩,是人們身在亂世時的企盼之心。
而一旦棉袍在身,又難免奢望于心。我年輕時曾非常羨慕人家穿的草綠色軍大衣,然軍需用品,難得一求。成家后花不少布票棉花票做件黑棉大衣,圓鼓隆冬像棉袍,挺好的小伙,穿上像車老板,但我還是喜歡。1981年冬我買12寸松下電視,帶上所有錢到南營子五金商店去買,還差二十元,實在沒法,我去二市場舊貨商店,脫了大衣賣了,才把電視背回家。沒有了大衣的冬季,我和家人天天晚上看新聞聯播,看女排,看《加里森敢死隊》,感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春意,一點也不覺得冷。
1984年冬,我咬牙花36元〔時月工資43.5元〕買了一件淺綠色大棉祅,說是棉襖,實際是晴綸棉,方塊鼓包,輕且暖和。35年過去,現仍在崗,已洗成墨綠色,薄皺破舊,在屋里干活穿著方便。有一天出去忘了換,把鄰居嚇一跳,說您老要是缺棉祅我家可有。我笑了,說這是我的傳家寶?,F今我的棉祅已有若干,多年前冬天去藍島還干過一件樂事:見一新樣式棉襖不錯,穿〔試〕上后交錢就走人,轉年天冷換裝才想起:頭年脫下的棉祅忘了拿回來,那是半新的!心疼不已。
小區內有了捐衣箱,我把一些穿不著棉祆放進去。但那件墨綠老棉襖我不捐,我還要穿,穿了如棉袍在身,讓我前事不忘,寧氣安神,放眼華夏,盛世華章,歡樂舒心。
古人的冬衣
棉花在早前,一直都是當作觀賞植物被種植。
宋元以前無棉花織物,那么古人以何御寒?
富人“衣輕裘”,即狐、貂等毛皮。
《淮南子·齊俗訓》:“貧人…冬則羊裘”,即羊皮襖。”
《說文》:“以絮曰襺,以缊為袍。”
即冬衣里鋪絲綿的叫襺,鋪麻絲或舊絲綿的叫袍。
《詩經》有“與子同袍”句。絲綿穿臟了要漂洗,如幫助過韓信的“漂母”即以此為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棉花的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只有可供棉花充填枕褥的木棉,沒有可以織布的棉花。宋朝以前,中國只有帶絲旁的"綿"字,沒有帶木旁的"棉"字。"棉"字是從《宋書》起才開始出現的??梢娒藁ǖ膫魅?,至遲在南北朝時期,但是多在邊疆種植。棉花大量傳入內地,當在宋末元初,關于棉花傳入中國的記載是這么說的:"宋元之間始傳種于中國,關陜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陜通西域故也。"
從此可以了解,棉花的傳入有海陸兩路。泉州的棉花是從海路傳入的,并很快在南方推廣開來,至于全國棉花的推廣則遲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強制的方法才推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