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抬頭”好兆頭/何申

主頁 > 發表園地 > 何申專欄 >

“龍抬頭”好兆頭/何申


“龍抬頭”好兆頭
何申
 
  過了“二月二”,還說“龍抬頭”。“龍抬頭”好兆頭,內涵豐富,但自小最先知道的是:二月二這天,必須去理發。那時理發店條件較差,一地碎頭發茬兒,一股子熱漚味兒,男師傅叼著煙邊抽邊理,女師傅沉著個臉發愁,也難怪,這天前來理發的人巨多,師傅們太累了。干一天,日偏西,再瞅瞅,靠墻還坐一溜長毛達子眼巴巴排隊等著。
  要說二十四節氣里并沒有“二月二”,但其名氣遠非一般節氣能比。這是因為,冬去春來,二月二正處“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中原、江南不少地方將〔已〕進雨季。雨季,意味著萬物由此生發,山野由此盈翠,莊稼由此成長,收獲由此萌定。以古人之見,這些功勞,皆來自“龍”!中國龍!
  于是不可不敬,不可怠慢。老習俗中,有這日婦女忌動針線,怕傷了龍的眼睛,挑水水桶不能碰井壁,怕傷龍頭,還有的地方忌洗衣,怕傷龍皮。而“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好兆頭”,又有將這一天飲食以龍取名的,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牙”,蒸餅做出龍鱗狀,吃龍鱗,將瘦肉絲與菠菜、豆芽菜、蒜黃等合炒,將春餅一分為二,抹上甜面醬,配上大蔥,再夾上合菜卷成筒狀而食,叫吃龍皮。這大概就是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吧,共性是一個愛,前者愛得小心翼翼,不磕不碰,后者愛得熱烈,都愛到肚子里去了!
  中國人過二月二的習俗,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二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唐朝人把二月初二作為“迎富貴”的日子,要吃點心等“迎富貴果子”,還要踏青出游。大詩人白居易有詩《二月二日》:“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且看,新雨初霽,小草和田畦里的菜都發出嫩芽,十字碼頭上,一群身著輕衫牽著駿馬的少年正徐徐走著,好一派春意盎然的詩情畫意,故唐朝也將二月二稱為“踏青節”。到了宋朝,又把二月二指定為百花的生日為“花朝節”,宮廷民間皆賞花。
  不過,唐宋及之前“二月二”雖有活動,卻尚未與“龍抬頭”聯系在一起。直至元時,“二月二”才明確稱之為“龍抬頭”。在《析津志》里,描述大都城的風俗時就提到,“二月二,謂之龍抬頭”。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面條,稱為“龍須面”,還有前面提到的以龍體各部位命名的一些食品。百姓在這一天出去踏青,回家沿途又采摘些蓬葉,放在門前拜祭。
  我插隊那些年,鄉村正處貧困之際,即便如此,社員家過年時還是盡量留下點肉啊豆腐啊等等,待二月二這天吃上一頓,以“龍抬頭,好年頭”,然后一家人商議如何在這一年多掙工分多分口糧,把日子過得好一些??上?,過了這天后,飯菜里油水就很少了,便有說法:“過了二月二,饞媳婦掉眼淚兒。”還好,抹去眼淚,就見希望:二月二,大地復蘇,農活一項接一項排隊而來,為了秋天有更大的收獲,此時的腳步就得加快了。
  河北梆子《大登殿》里,王寶釧唱:“猛想起二月二龍抬頭,梳洗打扮上彩樓,公子王孫我不打,繡球字打平貴頭。寒窯里受罪十八秋,等著等著做了皇后。”頭年二月二那天早上,在電梯見鄰居二年輕人嗆嗆要不要去理發,有個說年年理也沒見發財。我說你別著急,人家王寶釧二月二扔彩球,一十八年后才得回報呢。他點頭說那就去理發。今年正月見我,他老遠就拜年,說去年后半年生意不錯,可能是下午去理發的原故,今年二月二一定一早兒就去理。我樂了,說我是讓你沉住氣,不是說那天理了頭就能發財。他也笑了說明白,就是圖個吉利唄。
  “二月二”還是一個企盼學業有成的日子。過去私塾先生多在這一天收學生,謂之“占鰲頭”?,F今許多地方文廟在這天要為學童舉行開筆禮,祝愿十載寒窗學業有成金榜題名。靈驗與否另論,總之是鼓勵讀書激勵求知,比我們年少正該讀書時不讓讀,都攆鄉下種地強太多了。
?
av综合|国产精品免费视频观看拍拍|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综合网|国产三级在线精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