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聊上元節與花會
何申
上元、中元、下元〔節〕,即舊歷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其中數正月十五元宵節最為人看重,而后二節現今已被淡忘。古人重團聚,臘月尾正月初,最喜的是闔家歡樂;古人重同慶,正月十五賞花燈,鬧花會,是普天之下共歡樂的時刻。
上元節吃元宵往遠了說,可追至春秋楚昭王復國,正月十五過江見浮蘋果,后用面仿之煮食。上元節元宵夜賞燈,則始于漢武帝,在東南郊設壇祭祀天神中尊貴者,時宮中放燈火,久之成規。到唐代,詩人張祜寫道:“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正月十五夜,宮中所有的門都打開,萬人空巷,盡情前來,但見萬燈齊明,舞衲聯翩,歌聲入云,令人消魂。古人鬧元宵之盛景,由此可見一斑。同時也表明,那時的“大型演出”,還是以官辦為主,頗似今日“春晚”;到武則天時,京城大放花燈,蘇味道有詩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京城連夜禁都取消了,計時的玉漏你也不要著忙,莫讓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過去。到宋代,辛棄疾那首“東風夜放花千樹……寶馬雕車香滿路”,也是寫上元節之夜的,且“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令讀者遐思萬想,意味迥長。
上元節原先以觀燈為主,到了明朝中葉,便有香會里的內容漸融其間。香會屬于民間組織,有“文會”和“武會”之分。文會有如“粥茶會”、“面茶會”、“青菜會”等。武會長于表演,如獅子會、中幡會、杠子會、石鎖會、雙石會、吵子會、花壇會、花鈸大鼓、開路會、五虎棍、秧歌會、旱船、踏車、云車、小車等。北方京津冀等地,一年四季有重大節日活動如廟會時皆有演出,又以正月十五為最盛。解放后“香會”更名“花會”,與南方賞鮮花的“花會”同名,但內涵有別。即便同為北方,又因地域不同而各有特色,終成元宵節城鄉必不可少的一道風景線。吃元宵,賞花燈,鬧花會,使上元節如同冰天雪地里的一把火,紅了天地,暖了人心,迎來春色。
當代塞北的花會多以村為基本單位,以“檔”計量表演團隊。一村或許只有一檔,但講求質量,包括服飾、人數,如高蹺,四蹺一行,少八排不成一檔,還是小檔。其他村再有旱船、秧歌等,一個鄉鎮便有了五、六檔拿得出手的節自。既可在本地演,又可去縣里調演。一旦調演,全縣優中選優,四、五十檔,就足以把縣城主街鬧個鑼鼓震天水泄不通。組織者或管交通工具,或給些酬金,當天來返,不管飯。各擋只求表現自己,尤重聲譽。然行進中在商戶門外打場〔表演〕,商戶贈煙或給女童的糖錢,還是要收的。這里的女童,是指有的檔如背歌又名背桿,即大人頭上頂的彩裝女童。女童要四至七歲,貌好體輕,上會前只吃雞蛋不喝水,緊束于鐵架上,下端固定在壯漢身上,外著戲裝掩飾,于是在觀者眼里,金童玉女就或翔云間或立枝頭,奇妙至極美不勝收。只是苦了女童,除了胳膊余處不能動,身上冷不說,又萬萬不能尿尿。即便如此,孩子也都爭著上,特別是模樣扮相好的,讓眾人一夸,家長都跟著榮耀。
塞北花會多從正月十二、三開始,十五高潮,十六收尾??此茣r間短,但準備工作須從臘月就開始了。集資攬贊,制定預案,拾掇行頭,採買物品,習練技巧,培訓新人,領頭的人稱會首,也稱會頭。會首不甚重身份,尤重組組能力,且不怕操心費力,豆腐匠也可當。早年間有說法:寧帶三軍,不領一會。意指辦會繁雜不易。還有說法,辦會期間,會首賽知縣,可坐堂斷案,故會首出場多坐敞轎,著紅戲裝,戴紗翅帽,三花臉,描白豆腐塊,雖為丑扮,但很受觀者敬重和喜愛?;〞?,其的職務自然解除,無須宣佈,轉天重操老本行,接著賣豆腐。
正月十五的元宵從初一就開始賣,有喜愛者早早就吃了。即便不愛吃粘的,正月十五這天也要嘗兩個,圖的就是家人諸事團團圓圓圓圓滿滿。過了十五,這個年也就謝幕收場,再見這份熱鬧,您就待等來年了。